人均持股零的意思就是沒有人持有這只股票。
首先可以從公開信息中了解,比如上市公司的報表,從以前的一年兩次發展到現在的一年四次,其中公布的股東人數以及人均持股數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數據,股東人數減少與人均持股同步上升是最常見的規律,但由于在股改后,有大量的股改限售股上市流通,而股改限售股也有“大小非”之分,其中的賬戶數量以及持股數量也是不盡相同的。所以,也會存在股東數增加,但人均持股數不減反增的現象。當然,在設計上市公司股份變動,比如送股或轉贈股本后除權,增發或配股上市流通后,也會引起股東數以及人均持股的變化,對比不同報告期的數量變化以及股價運行區間可以直觀判斷主力在加倉還是建倉,加倉或建倉的大概成本區域。再比如現在除了上市公司的報表,每季度還會有基金的報表,其中有單個基金的十大重倉股的市值情,如果能夠綜合所有基金的報表,就可以從中發現某只股票上的基金持倉變化情況。由于該數據比較龐大,所以可以上有關的證券網站,看有關基金的數據分析,“拿來主義”省時省力。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由于報表公布期長達3個月之久,所以對于相當部分的上市公司來說,再拿到最新報告期的數據以后,可能已經滯后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的股價運行情況以及換手率的情況也相當重要,必須加以結合判斷。
其次,在擁有了有關靜態數據之后,可以用證券分析軟件加以輔助。十幾年來,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股票分析軟件也在不斷更新,從早期的“錢龍”分析軟件到后來的勝龍、大智慧、指南針等等,顯示主力倉位以及運作手法的軟件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具體技術指標的名稱如何改變,但基本離不開均線系統、換手率、乖離率、強弱、成本分布等幾個指標,其內在的最重要因素還是“價”與“量”的關系。把靜態的基礎數據結合軟件的動態分析,當然,不可忽視的還有分時成交情況,那么準確性又將大大提高一步。不過,在當今市場,純技術分析也終有其缺陷,如何先知先覺始終是博弈各方所要爭取的高地,所以,具體席位的倉位變化也一直是參與者想了解的,從早期部分券商提供所謂的“龍虎榜”(但始終受到衛星接受頻點的限制)招攬客戶,到近期一度出現jys交易數據欲商品化的勢頭,如果確實能夠獲取這些信息,當然也就意味著莊家在你面前穿了“皇帝的新裝”,但對于一般投資者而言,可能還無法具備這些條件,那么,兩個jys每晚公開的異動個股的成交回報也可以透露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人均”和“戶均”意思一樣。一般炒股軟件都有的,打開F10,在“股東研究”這個窗口,可以看到:
最重要的還是關系!有了關系,一切都不是問題
股票集中度:股票集中度或者叫籌碼集中度用來觀察一支股票是否有大資金吸籌。 如果主力反復買進一支股票那該股籌碼集中度就會變高顯示出股東平均每戶持股數增加、股東人數減少;反之如果一支股票沒有主力坐莊或主力完成了出貨它籌碼集中度就會變低顯示出股東平均每戶持股數減少、股東人數增加。
人均持股:人均持股數量
人均持股市值,每股股價乘以人均持股數量即得到人均持股市值這一數據。
你好, 應該是不包括的, 基金專戶獨立于股票賬戶了, 需要股票賬戶里面的市值才算,